资源与城乡规划系

你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2017年资源与城乡规划系招生简介

2017-06-05


一、资源与城乡规划系
1.概括
资源与城乡规划系
Department of Resources and the Urban Planning 

建于2012年,设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制四年,专业设置的时间为2012年3月,2012年9月开始招生。2012年11月,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目前,全系四个年级共有学生491人(其中2013级136人、2014级136人、2015级109人、2016级110人)2017年,本系计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招生约140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招生约60人,均文理兼招,均在广州天河校区就读。
目前,我系暂时只有2016届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首届)毕业生38人。
系主任陈俊合教授、系副主任李玲副教授;首席教授林初升教授,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科带头人董玉祥教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带头人林琳教授。
 
专业定位: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三个基础(国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学科交叉(学院):地理学、城乡规划、公共管理 
人才特色(专业):地方人才、基层人才、实干人才 
 
建设思路:实基础、重实践、显特色
夯实基础:地理、规划、技术方法等三大板块的核心课程为主干
注重实践:课内与课外、单科与综合、单位实习与毕业实证的三大结合 
凸显特色:专业培养方案糅合、课堂模拟演练、实习纵向联通和横向并轨等三大特色


参加第二届中国高校地理科学展示大赛获得优胜奖
是全国唯一一支入选决赛的独立学院队伍


参加2014年华南地理科学展示大赛获优胜奖 
参加2015年中国地理科学展示大赛获优胜奖 
两学生参加“广州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保护标志牌创意设计竞赛”获优胜奖 
2.师资队伍师资队伍
至2017年4月,资源与城乡规划系有专职师资23名。
其中,50岁以上5人,为系主任、副主任、学科带头人、首席教授。其中,4人为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五人均拥有多年本行业多种类型规划建设项目编制、评审工作经验积累。
35岁以下15人。主要承担教学工作的年轻专任教师13人,其中12人具有硕士学位,具有副高级职称(高级规划师/高级工程师)3人,具有中级职称7人,双师型教师7人。行政办公室人员3人,辅导员2人。
另有兼职教师11人,大部分为来自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在职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均具有丰硕的学术成果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中1人为来自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具有十多年在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知名大型房地产公司的工作经验。
还有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校外导师4人,其中教授级高级规划师2人、高级规划师1人、规划师1人。
3.办学特色  
为了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资源与城乡规划系在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如已开办五年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分两大系列,应用美术、建筑制图、测量与制图、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景观设计等理论兼实操性系列的课程侧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培养的结合;而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交通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环境学概论等专业课程,则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与分析能力培养的结合,即课堂理论教学与城乡规划调查分析实践相结合,如与城市道路与交通、商业区与居住区等城市空间布局、居民购物与休闲空间利用等方面的社会调查分析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大学生社会调查与交通创新大赛、中国地理科学展示大赛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用知识和工作技能,第六学期暑假到第七学期初有十周教学实习,安排学生到规划院所、房地产公司或估价所,以及城乡规划管理相关单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或科研。第八学期根据学生的偏好,安排撰写毕业论文或作毕业设计。

      2015年3月12、13级学生代表与教师座谈会     《建筑制图》课程实践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测量与地图学》实习

  2015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新生入学迎新大会暨专业教育会后合影

2015年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新生入学迎新大会暨专业教育会后合影

2016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新生入学迎新大会暨专业教育会后合影
4.联系方式
资源与城乡规划系官网主页:http://www.xhsysu.cn/web/yxsz/UP/

联系电话:020-87211330     020-37213412


(二)专业简介

资源与城乡规划系有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等两个专业。
1.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专业方向侧重于城乡规划与管理,以人文地理学理论知识与城乡规划建设、土地开发利用、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等城乡规划实践应用的结合,重点学习城市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空间组织与规划、以及产业、交通、人口等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的实际需要,具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公共管理等相关应用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城乡建设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资源开发、城乡规划、房地产开发管理,立足广东,服务基层,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测量与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美术、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市道路交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土地利用与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房地产估价、城市环境与生态学、建筑制图、景观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宜到城乡建设、国土、规划、市政、环境等政府部门,以及与规划设计、研究、房地产开发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城乡规划、区域规划、景观规划、旅游开发、资源开发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2.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专业方向侧重于国土资源与管理,以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与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景观生态环境保护等资源利用实践应用的结合,重点学习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等国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规划利用与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资源管理与城乡规划建设的实际需要,具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等相关应用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土资源利用与管理领域从事资源开发、资源调查与评价、资源整治利用规划与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测量与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土地资源学、资源经济学、土地评价、土地信息系统、地籍管理、资源管理学、土地利用与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房地产估价、工程水文学、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环境评价与规划、水土资源生态学、村镇规划、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适宜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土地评估与规划机构、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机构,以及与国土、城建、水利、环境、规划等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房地产开发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介绍 (无)


补充国内合作办学照片

与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广州亚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南中国最大的民营规划企业之一”——广州市科城规划勘测技术有限公司开展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四)学生活动

除积极参与学院活动之外,资源与城乡规划系也在系内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从德智体美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提升综合素质。主要活动包括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比赛、地理科学展示大赛、大岭村课外综合实习、火炉山森林公园野外考察、流动儿童“小行星暑期夏令营”志愿服务活动、团学代表大会、团学干部素质拓展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使学生的交际面扩大,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发展团结互助与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使学生更具有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和顽强拼搏的奋进意识,有助于班级和全系向心力与凝聚力的形成;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激发,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第三届城乡社会综合实践调研比赛现场

我系学子参加学院十周年校庆运动会

志愿服务活动之环保义教班会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小行星暑期夏令营”志愿者接受微辣青年培训期间合照

团学干部素质拓展活动之“放飞梦想”

2016级新生参观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五)就业情况

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016届毕业生共有1个专业38人,截至2016年11月15日,已全部落实就业。201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4.74%,二次就业率达到100%,圆满完成目标。
从单位类型来看,资源与城乡规划系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单位,占比42%;在其它专业相关单位工作的比例达18%。另有11%的学生通过考公务员、人事派遣等方式在政府单位工作。还有29%的学生在地产、金融、信息技术、酒店服务等行业从业。从就业岗位类型来看,在规划设计岗位上工作的有21人,占比57%;加上在高校、政府、企业中从事测量、绘图等岗位上工作的人数,我系2016届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为68.42%。(附件7)

就业单位:

升学情况:

近3年优秀毕业生事例(4人):

赵梓杰,男,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现任职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华南机构。在校期间曾任职第七届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生会纪检部部长和第八届第二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兼广州校区执行主席。2014-2015学年度获得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现任资源与城乡规划系2012级校友会理事长。
大学感言:爱过,恨过,苦过,累过,只要快乐过,一切都是值得的。

廖亚广,男,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现任职于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华南机构。在校期间曾参加校内外多次竞赛,在“富士特杯”第三届中国梦绿色建筑创意设计竞赛中收获一等奖,“中天杯”第五届中国梦绿色建筑创意设计竞赛二等奖,曾获得学院二等奖学金,学院“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干”等荣誉。
个人大学感言:成功背后总有别人看不到的辛劳,与其艳羡他人成功的背影,不如自己踏实前行。

黄静汶,女,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现任职于珠海世联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曾连续三年获得学院奖学金,并获得2014-2015学年国家奖学金。在校期间曾参加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广东省第四届大学生棋类联赛中获得女子国际象棋个人第三名,曾获得学院颁发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奖项。
大学感言:有时候没有退路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逼你不得不勇敢的踏出第一步。生活千变万化,但也充满惊喜,说不定哪一步就开始了新篇章。

高艳婷,女,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学生,现任职于广州智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曾连续三年获得学院奖学金,连续两年获得学院“三好学生”称号,并于2016年5月获得中山大学“优秀团员”称号。在校期间曾参加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广东省第二届和第三届大学生声乐比赛(合唱组)中连续获得二等奖。在大学期间,完成从一名共青团员到中共党员的蜕变,并在2015年度担任系党章学习小组总负责人。
她的大学感言是: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勇往直前,迎接挑战。唯有努力前行,才能无悔青春。

(六)图片介绍

  系主任陈俊合教授,曾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任教30多年,曾任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兼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地理分委员会委员(2000-2012年)、水利部水资源论证评审专家(2002年至今)等职务。主要从事工程水文学、区域水资源、环境水文学、城乡规划及城市雨洪模型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参加“九五”攻关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地方建设项目20多项,发表于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30多篇,出版著作5部。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三等奖。
  系副主任李玲副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曾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任教近30年。主要从事城乡发展与规划、人口发展与人口迁移方面的研究与教学。2000年以来,发表论文17篇、出版著作2部、负责和参加的科研项目27项;担任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口学会和广州市人口学会常务理事。2016年荣登中国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排行榜之人口学TOP50。

系主任陈俊合教授系        副主任李玲副教授

首席教授林初升教授,现任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地理系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城市与区域规划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曾主持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英国经济与社会基金会、加拿大社会与人文基金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香港研究基金会资助的多项研究项目。发表学术专著5部、学术论文110多篇(其中SSCI和SCI论文70多篇)。曾获加拿大杰出青年研究大奖、香港大学杰出青年研究大奖,并被选为香港大学教学院士。

   首席教授林初升教授          

学科带头人董玉祥教授,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自然地理与土地资源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研究项目,出版专著(合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担任中国土地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广东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等。
  学科带头人林琳教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建筑地理、城乡社区老龄化、历史文化及地名规划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主持及参与横向项目40多项,发表论文50多篇,出版著作5部。

                                

            学科带头人董玉祥教授                    学科带头人林琳教授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美路19号(510520) 联系电话:020-87211330 邮编:510520 
技术支持:信息与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