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讲坛丨刘希林-广东的崩岗侵蚀与泥砂流
10月25日,由广州新华学院主办,科研处和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以下简称“城规学院”)联合承办的讲座《广东的崩岗侵蚀与泥砂流》在广州校区与东莞校区圆满举行。本次讲座荣幸邀请到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刘希林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城规学院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副主任唐波担任主持人,闫超、胡小稳等教师以及22级、23级学生积极参与,共同聆听了这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
刘希林教授长期致力于地貌灾害过程的评估与预测以及环境灾害的风险评价,拥有丰硕的学术成果,并在多个重要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包括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同时还是多个核心期刊的编委和副主编。
合照
刘希林教授长期致力于地貌灾害过程的评估与预测以及环境灾害的风险评价,拥有丰硕的学术成果,并在多个重要学术组织中担任要职,包括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同时还是多个核心期刊的编委和副主编。
本次讲座围绕自然地理学和地貌学的核心议题展开,刘希林教授深入浅出地讲授了崩岗地貌和泥砂流的形成机制、侵蚀过程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他分享了团队在肇庆德庆、梅州五华等地区实地考察的宝贵经验,展示了如何使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精确测量崩岗地形变化,以及进行双环渗水实验等前沿研究方法。同时,刘教授还向师生们介绍了崩岗地貌在全球的分布情况,以及中国四大沟谷侵蚀类型,并探讨了如何通过科学方法进行有效保护。
刘希林教授特别指出,泥砂流是一种介于高含砂水流和稀性泥石流之间的过渡性流体,其独特的性质使得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他强调,野外工作是自然地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走进大自然,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科学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团队合作在野外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刘希林教授讲授现场
在互动环节,刘希林教授与师生们就泥砂流与泥石流的共性、未来的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师生们积极提问,刘教授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通过这次交流,师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崩岗侵蚀与泥砂流的理解,还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科研方法和经验。
互动环节
讲座结束后,学院领导与刘希林教授对自然地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实验室建设、课外实践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此次讲座不仅增强了学院学生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水平,还促进了学院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同时,也为学院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这几年,学院一直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对流发展模式,未来将继续举办更多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为师生们提供更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推动学院的专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刘希林教授(右四)、关欣院长(左四)及学院教师合影